山东省日照市推出智慧化“无感”监管,全力优化营商环境;上海市闵行区将通过数字人宣讲政策以及文旅商体展融合推介形式,打出优化营商环境新招;青岛市即墨区出台2025年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若干措施,旨在进一步提升经营主体和群众获得感……近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多角度持续深入开展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推动完善营商环境法律体系。
良好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的优质土壤。近年来,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法治化建设成果十分突出,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党中央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主线,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精准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加强,经营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充分释放。通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证照分离”“一网通办”等改革落地,制度性交易成本显著降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实实在在为广大经营主体松绑减负,建设宽松便捷、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
营商环境的优化,在各地实践中获得充分佐证。例如,甘肃省加快推进营商环境领域立法,出台《甘肃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甘肃省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办法》等法规,以高质量立法护航高质量发展,明确了经营主体权利和义务,规范了市场秩序,让企业在良好环境中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又如,贵州省法院系统开展“贵在执行·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执行行动,通过深入推进交叉执行工作、创新执行案件听证机制等举措,加大涉企案件执行力度,持续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优质法治服务和保障。
从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方面看,法治化作为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发挥出来的作用显而易见。例如,多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遏制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突出问题,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让各类经营主体能够在公平规则下开展竞争。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来看,多地开展的专项行动让企业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使其在面对不法侵害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援助,大大增强了企业安全感。从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层面而言,依法行政有助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未来,要充分依靠法治化建设为营商环境提供稳定制度保障,加强立法、执法、司法等部门沟通协作,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
完善优化法律法规。完备的法律法规是营商环境的基石,要注重结合实际,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例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台《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重点举措(2024年版)》,着眼健全市场监管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为各类经营主体合规经营提供制度保障。上海等地不久前也印发相关通知,选取企业需求迫切的事项进行攻坚突破,及时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提升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公正市场环境,公正规范的执法是关键环节。要注重推出细化执法标准等手段,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减少执法随意性。例如,坚决杜绝“一刀切”运动式执法以及多头执法、过度执法等现象。一些地方推出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减轻处罚清单,依法细化不予处罚、减轻处罚事项等,既体现了执法的温度,又维护了法律权威,让企业在公平公正市场环境下参与竞争。推动企业信用信息公开化,通过信用监管引导企业诚信经营。充分发挥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升级。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从“管理型行政”向“服务型行政”转变。比如,某地的人民法院成立劳动争议纠纷多元化调解工作室,推动“法院+工会+N”劳动争议调解模式,积极帮助沟通调解以解民忧,既节约司法资源,又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还应建立健全涉企服务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以优质服务和良好作风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让各类经营主体在良好营商环境中蓬勃发展。(作者:王业天 戴艳军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