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
当预制菜的触角伸向校园食堂,一场关乎孩子健康的讨论骤然升温。企业们纷纷祭出“科技赋能”“中央厨房”“安全可控”等亮眼招牌,试图将质疑声淹没在技术光环里。然而,家长们忧心忡忡的眼神背后,并非对“进步”的盲目拒绝,而是对企业“科技”话术的天然警惕与对健康核心诉求的朴素坚持。
企业高举“高科技”旗帜,却巧妙地回避了焦点矛盾。家长们心头真正悬着的疑问是:那些延长保质期的添加剂、复热后流失的营养、中央厨房到校园食堂的运输链条,如何真正保障孩子入口的每一餐?当某地预制菜企业后厨卫生隐患被曝光,当个别学校因预制餐食出现学生腹泻事件,企业“无菌化生产”“营养锁鲜”的承诺便显得格外单薄。所谓“科技”的标签,似乎成了转移视线、规避真正安全拷问的华丽盾牌。
更有甚者,将家长的合理担忧污名化为“守旧落后”,指责其“不懂科技”或“懒于动手”,实属转移矛盾的荒谬逻辑。家长的焦虑,源于对孩子健康最本能的守护,而非抗拒技术本身。企业与其忙着给家长扣帽子,不如直面问题:能否公开透明地展示所有添加剂清单?能否由第三方独立机构定期监测并公布营养留存率?能否建立畅通的反馈渠道,让家长拥有真正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本质是信任的危机。化解之道,绝非靠技术名词的堆砌与对家长诉求的傲慢贬低。它呼唤的是放下姿态的坦诚沟通、是滴水不漏的安全证明、是经得起推敲的营养保障、是赋予家长充分的选择权利。孩子的胃,不是企业展示“高科技”的试验田,更不该是利益博弈的模糊地带。
让校园餐食回归安全与健康的原点,让科技真正服务于孩子的成长而非商业的喧嚣——这,才是预制菜进校园这场风波的应有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