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永不止步的追求。随着我市成功摘得“全国文明城市”桂冠,一场向更高文明标杆进发的长跑已在咸安大地启程。
作为“主阵地”的咸安区,正奋力巩固提升创建成果。让文明的种子乘着春风,在城市与乡村生根发芽,绽放出绿、蓝、金三色交织的新貌。
“涵养好风尚,必须将基层治理与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将尊重群众意愿与科学倡导有机结合,将‘当下改’与‘长久立’有机结合,用‘小规矩’撬动‘大文明’。”咸安区委书记李军平说。
连日来,记者深入咸安多个村镇,见文明之风跨越地域,拂过田野山乡,催生出一幅以“三原色”为底色的生动画卷。
清新绿——
红白事“瘦身”,减出乡村新气象
潮起为湖,潮落为场——这是官埠桥镇湖场村名字的由来。上世纪70年代围湖造田,成就了这片沃土,也吸引了“九省十三县”的移民在此定居。
半个世纪过去,湖场村已成为城区重要的“菜篮子”。然而,传统的丧葬习俗,让珍贵的土地资源日益吃紧。移风易俗,为乡村发展腾挪空间,增添绿意,迫在眉睫。
可村里常住人口4000多人,祖籍各异、风俗不同,如何找到共识?湖场村的破题之策是:建设公益性公墓+普惠殡葬服务。
村干部带头介入村中白事,登门入户帮群众一笔笔算清“酒席成本账”“人情往来账”“社会面子账”。对于支持丧事简办的家庭,在遗体接运、火化、用品供给等环节提供免费服务,让实惠看得见摸得着。
“群众的‘面子’和‘里子’都顾到了,自然更拥护殡葬改革。”村党总支书记王志刚介绍。如今在湖场村,选择公益性公墓、支持火葬的村民已成主流,该村丧葬费用较过去下降超三分之一。
移风易俗的绿色新风,同样吹拂着婚嫁观念。
一个月前,桂花镇吕铺村的一场“零彩礼”婚礼在当地引发热议。没有沉重的礼单,没有奢华的排场,在亲友真挚的祝福声中,新人许下相守一生的誓言。“负担轻了,两家人的心反倒贴得更近了。”围观村民的感慨道出大家的心声。
这正是咸安区自去年被确定为第二批省级婚俗改革实验区以来的实践缩影。该区紧扣“婚事新办如何简、丧事简办如何减、小事不办如何管”等核心问题,在21个村试点探索机制建设,目前,这些试点所形成的经验,已经面向全区铺开。
“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厚养薄葬、喜事新办的观念深入人心,彻底刹住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咸安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导群众把精力和财力更多用在改善生活、发展产业上,让乡村风气更清新、邻里关系更和谐,从而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合力。”
和谐蓝——
小简报“解扣”,绘就治理同心圆
文明,既需道德滋养,也赖法治护航。法治,如同宁静深邃的蓝,为规范乡村秩序奠定基石。
走进官埠桥镇小泉村——这个地处城乡接合部的“全域开发村”,既能感受到农民“洗脚上岸”的新生活,也经历过转型的阵痛。
村党支部书记沈晓平回忆起十年前初任治保主任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彼时,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安置分配等问题盘根错节,村民诉求多元,传统调解常感力不从心。
如何让转型期的乡村治理有章可循?沈晓平想到了“让法律说话”。他重拾村里已办多年的《小泉法治》村务简报,将其打造为普法宣传的“主阵地”,用小简报讲清大道理,用法律思维破解治理难题。
从政策解读到村务公开,从法律常识到“以案说法”,简报内容紧扣村民最关心的热点。村干部负责收集素材、执笔编写,每季度印发1000余份,挨家挨户送到村民手中。
“补偿安置情况直接在简报上公示,我们要的就是这份公开公平公正!”有村民这样评价。
“从信‘访’不信‘法’,到遇事就找法,简报畅通了群众信息获取渠道,带来了很多变化。”退休老支书镇方宏说。
简报的力量,直接体现在矛盾的实质性化解上,沉积多年的信访积案,通过法律途径稳妥“销号”。记者看到,历经21年、累计出刊85期,这份小简报从过去的“一张大红纸”,升级为如今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的模样,一如既往受到村民追捧。2021年9月,连续多年“零上访”的小泉村荣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一份小简报,折射出咸安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涵养法治文明、探索机制建设上的不懈努力。
向阳湖镇“合议共管”预防化解村组合同纠纷工作法,作为典型经验走进人民大会堂,成为全国5个作交流发言的代表之一;官埠桥镇“党建引领铸核心、政策宣讲显公心、常态巡查树恒心、服务群众暖民心、健全机制守初心”的“五心”工作法,获全省“枫桥经验”先进典型……
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一套以法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密码”。法治力量浇灌的文明之花,正日益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其底色正是这抹和谐的蓝。
暖心金——
书屋鼓声“和鸣”,点亮邻里幸福光
文化是文明的根与魂。当文化的清泉汩汩流淌于乡野,文明的精气神便有了蓬勃生长的沃土。
横沟桥镇栗林第一新村广场西侧的栗林书屋,便是村里的“文化灯塔”。120平方米的空间不算大,却别有洞天。
“南鄂城中第一村,四通闹市景缤纷。厂房林立黄金地,闪亮花银醉子孙。”——六组村民钱立鹏的诗作,勾勒出村庄的变迁图景。“秋风已满林,落叶似黄金。野菊篱边灿,空怀五柳心。”——八组村民王显松的笔墨,则流淌着浓郁的田园诗意。再看墙上,“学贵有恒”“万卷书中寻妙语”等书法作品或洒脱灵动,或刚劲有力。
朴素的装潢、用心的布置,连同那些整齐、实用的近万册藏书,散发着知识沉淀的“金色”光辉。
“走进来,空气里都是书香的味道。”负责书屋管理的大学生志愿者盛玉婷笑着说。
文化的活力,更在热闹的民俗活动中迸发。每当夜幕降临,书屋门前的广场便迎来一道独特的风景——栗林村帮喜团。这支由村妇女主任查细晚牵头组建的16人团队,原本是村民休闲娱乐的大鼓队,如今,她们有了一个温暖的新使命:为村中喜事添彩助兴。
“过去村里办喜事,鞭炮一路响个不停,又吵又费钱还不安全。现在我们用鼓声代替鞭炮声,一样热闹喜庆,还环保!”查细晚一边示范着鼓点一边介绍。
2023年,村民张女士家办喜事,却因家境困难请不起婚庆班子。查细晚在微信群一声招呼,帮喜团成员立刻响应,当晚就聚到张家策划热场活动。她们还请来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主持仪式,简单而温馨的流程,让这场婚礼既节俭又不失隆重。
两年来,帮喜团已免费提供40余场喜事服务。“以鼓代炮”的新风尚,不仅响应禁鞭号召,更让喜事回归欢乐温馨的本真。邻里间的互助情谊,也在“咚咚”的鼓点声中愈发深厚。
从大幕乡将“孝老爱亲”“和睦邻里”等家训家风书写于门墙之上,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到横沟桥镇以互动浸润人心;从汀泗桥镇“希望家园”“四点半课堂”构建覆盖青少年的文明教育网络,到向阳湖镇“合议共管”化解纠纷服务群众……咸安的文明新风,已然吹遍广袤乡野。
这些扎根泥土的文明实践,如绵绵春雨般滋养着村民,让代表移风易俗的“清新绿”、法治引领的“和谐蓝”、文化浸润的“暖心金”三原色,在咸安乡间的每个角落交融、渗透,绽放出绚丽的乡村文明之花。
咸宁日报记者 饶敏 吴文谨 特约记者 胡剑芳 李婷婷 通讯员 李星 杜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