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我还是一名记者时,有一次要做一组海冰灾害的报道,当时正好看到一则消息,说某单位为了帮助抗灾,组织志愿者帮助渔民清除海参池结冰。等我赶到现场拿着新闻照片问渔民时,他们说前几天确实结了一些冰,但是没造成什么危害,这个单位来人拍了一些照片就走了,根本不像稿子里说的那么严重。
后来当记者久了,我人也变聪明了,基本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编”出来的。不过社会发展了,传播工具更先进了,编的方式也在日新月异。比如这几年各类政务短视频账户层出不穷,点进去后基本都有一个本单位的宣传片,各种慢镜头、画外音烘托出高大上的形象。
其实一些与群众接触度高的业务部门,通过短视频方式进行政策普及或业务讲解未尝不可,但部分账号的作品除了自我表扬,再就是与本职工作毫无关系的“大事”,国际的国内的,基本什么新闻热,就发什么视频,真正对群众有帮助的内容寥寥无几。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微信公众号、微博和App。一些地方要求下属单位搞微信公号阅读量排名竞赛,基层干部被要求轮流供稿,每天“转评赞”,定期排名公示,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让基层干部无法安心本职工作,疲于应付。
正如一位干部所说的那样,基层干部在“做PPT”“拍视频”上不断内卷,有的干部甚至“面对镜头侃侃而谈,面对群众却张不开嘴”“做PPT时得心应手,走访群众时却迈不开腿”。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应付上级要求,以及在排名中取得更好成绩,就将这些新媒体账户外包给企业来制作,不但增加了公务费用开支,还给采购等环节埋下了廉政风险。
2023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指借助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型形式主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是用电子打卡、截图等技术搞过度留痕。有的是通过微信等便捷通讯方式,要求干部随时待命响应。也有的是明明普通方式可以完成的工作,却要求电子化网络化。
还有一些部门把新媒体搞成了形式主义,干啥都要拍视频,甚至半年工作总结也要求拍成视频专题片。这些做法说白了就是想给本部门扩大影响,使自己的工作让更多人看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给了基层工作更多被看见的机会,但倘若每天想方设法“出圈”搞流量,甚至以出格的方式当网红,新媒体就会被道具化。
最近不少地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动作频频,日前江苏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管理质效的若干措施》,明确县级以下禁止开发政务服务App,省级政务App须向下开放使用权限,杜绝省级以下重复建设。浙江省部署开展“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指向公务活动中视频使用过度现象。此前昆明、长沙、西安、青岛、南京等多地注销了一大批基层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这些举措减轻了干部压力,让他们安心回归主业,使得政务活动回归到质朴务实的本义上来。而不管什么技术作为一种手段,都只应该用于更好为人民服务上,这更是不容偏离的本心。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