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动北疆,逐“绿”而行。当下,凭借风光资源富集、工业基础雄厚的先天优势,包头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绿氢“制储输用”赛道加速奔跑,全力建设全国首座全场景绿氢自循环创新之城,打造全国重要的氢能装备制造基地,让绿色氢能成为城市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技术突破 让绿氢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厂区
创新是氢能产业快速崛起的核心驱动力。
唐叔贤院士氢能研发院士工作站、内蒙古氢能研究院等科研平台聚力技术突破,围绕天然气掺氢、稀土固态储氢、氢冶金、氢燃料电池电堆及动力系统等,开展绿氢制储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并支持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打造氢能产品“包头标准”。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以科创助力产业发展。走进华电氢能公司制氢车间,除盐水和氢氧化钾溶液在电流下发生化学反应,经分离、吸附、干燥等工序,纯度99.999%的绿氢源源不断产出。“项目实现100%绿电制绿氢,年产绿氢达7800吨;目前,企业已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受理发明专利15项,申报2项团体标准及2项软件著作登记。”内蒙古华电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稀土研究院研发的储氢量10kg固态储氢装置,已在小型风光制氢—固态储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中示范应用;鹿城实验室与包钢集团联合攻关的输氢管线用钢项目,为长距离输氢提供保障;稀奥科研发的储氢瓶储氢量达80~90克,让氢能电动两轮车续航提升1.5倍,达90公里以上……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绿氢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更为全链条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产业聚链 构建协同发展“新”生态
金鄂博厂区
在包头氢能储能产业园内,上海申能集团投资的氢能装备制造项目加速推进。“项目包括4条核心生产线,目前,氢晨科技5000台套燃料电池电堆组装线已建成投产。”内蒙古包头氢晨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修军介绍,产线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形成一条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核心装备链。
“包头发展氢能产业优势得天独厚,我们始终信心十足!企业计划与北奔、包钢等本地企业进一步合作,在氢能重卡、固态储氢等领域形成产业闭环。”上海氢通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CEO任亚辉介绍,企业落地包头的5000套氢燃料电池装备制造项目将于2025年四季度实现投产。
当下,“绿氢+传统工业”融合发展模式,正在我市煤化工、钢铁等行业加速推广。在金鄂博化工园区,华电氢能的绿氢通过管道输送至此,与天然气按20%比例混合后用于萤石粉烘干和反应炉加热。“掺氢后燃烧效率明显提升,尾气中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含量下降17%~34%。”内蒙古金鄂博氟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兰朝荣说。
在包头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版图上,制氢端与工业应用场景紧密衔接,形成“绿氢制取—消纳应用”的完整闭环,构建起产业链协同发展“新”生态。
场景拓展 让绿氢融入城市血脉
北奔重卡
白云鄂博矿山开采,氢能源矿山机械高效运转;满都拉口岸蒙煤内运,氢能源矿用重卡往来穿梭;东胜兴旺煤矿至华电河西电厂、土右旗华电电厂等5条运输线上,已运营氢能重卡百余辆……“双碳”目标下,绿氢替代成为众多行业绿色转型的有效途径。
“包头及周边重卡应用场景丰富,我们与绿电智联联合推广的20台氢能重卡已示范运行,正在布局鄂尔多斯至包头运输线路,推动规模化应用。”张修军说。
在工业领域,绿氢替代步伐也在逐步加快。华电氢能持续推进130座工业窑炉掺氢项目;丰洲材料、威丰新材料等企业的天然气掺氢项目稳定运行……
“华电氢能正在建设的白云矿区至市区190公里纯氢长输管道预计年底完工,达茂旗100万千瓦风光氢一体化项目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建成后年产5万吨绿氢将为更多企业提供新能源。”华电氢能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从矿山到工厂,从公路到园区,绿氢正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绿色动能”。依托“包你满意”“包你放心”的营商环境,凭借资源、技术、产业的多重优势,包头正以创新为笔,在氢能产业新赛道上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苗雨蔚;摄影:苗雨蔚,郭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