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你笑我没互联没生态,今天我兼容全生态给你看。”
这是电车通团队在看到比亚迪手车互联新闻后,由衷发出的感叹。
7月15日,比亚迪通过官方微博宣布,旗下全品牌车型上线“手车互联”功能,全面兼容国内主流手机品牌。不同的手机、不同的手机系统,都可以和比亚迪的车机系统适配。
图源:比亚迪微博
这不仅意味着中国大部分智能手机用户坐进比亚迪车内,都能实现“手机即车机”的无缝流转,同时也暴露出比亚迪技术战略的核心脉络——“平权”。
比亚迪这两年的动作可以清晰传递一个信号,在技术这一块,要么没有,要么全有。从智驾、到云辇,再到如今的手车互联,行业选手们或筑起高墙,或依附手机巨头,唯有比亚迪拆掉围墙,广纳百川,将“平权”进行到底。
比亚迪此次的兼容方案,堪称行业内的“集大成者”。它没有选择性地拥抱某一巨头,而是整合了目前中国市场主流的三大手机-车机互联协议标准:华为 HiCar、Carlink和荣耀智慧出行。
这三大协议,几乎覆盖了除苹果外的所有国内主流智能手机品牌,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荣耀、realme、一加、iQOO。这意味着,无论你使用的是上述哪个品牌的手机,都能与搭载比亚迪DiLink或DLink系统的车型实现即连即用。真正实现了“一车通吃8品牌手机”的壮举。
从官方的宣传海报来看,比亚迪此次的手车互联,并非简单的屏幕映射,功能还不少,比如支持隐私模式、导航流转和音乐接续等等,此外,应用流转、镜像模式、融合桌面等功能都能支持,大幅降低操作门槛。
不过,老车主不乐意了,因为本次OTA升级并非“阳光普照”,公告底部一行小字明确:“比亚迪全品牌支持手车互联,非全部车型”。这意味着部分前几年的比亚迪车型被排除在外。社交平台上,不少老车主也纷纷开启了“吐槽模式”。
图源:小红书
有趣的是,比亚迪车主群体展现了强大的动手能力。网络上涌现出各种教程,指导老车主通过更换车机硬件,比如换成新款车型的中控大屏、破解系统或使用特定转接盒子等方式“曲线救国”,实现部分互联功能。这既是无奈之举,也反映了用户对互联功能的强烈渴望。
图源:闲鱼
但对于新车主来说,大部分评价还是正面的,秉着“我可以不用,你不能没有”的原则,大部分比亚迪的新车主,都对手车互联表示期待。
图源:小红书
比亚迪「智能生态平权」的第一步棋
回溯比亚迪的智能化路径,技术积累从未停止。
2019年,当大多数车企还在依赖实体钥匙时,比亚迪率先推出手机NFC车钥匙,首次实现“手机即钥匙”的突破。
三年后的2022年,比亚迪再次领先行业落地 UWB超宽带车钥匙。这项技术带来厘米级定位精度,让车主走近车辆1.5米即自动解锁,远离3秒自动闭锁,体验远超传统蓝牙方案。
而这次手车互联升级,标志着比亚迪的核心目标,是打破设备间的隔阂,构建一个以车为中心的、开放的无缝智能体验。
图源:比亚迪
比亚迪选择“全兼容开放”路径,绝非偶然,而是对当下智能汽车生态发展的一次精准反击。
在过去,手车互联的“品牌墙”高筑,车企与用户被迫站队。
传统方案如苹果CarPlay和安卓Auto,虽普及度高,但本质是手机系统在车机屏幕上的映射或有限扩展,且天然将用户按手机品牌割裂。不同手机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互联协议HiCar、Carlink、Carlife等,车企若想提供良好体验,往往被迫选择站队或投入巨资逐一适配,结果却是形成一个个互不相通的“品牌墙”。
用户换手机品牌,可能就意味着车机互联体验的降级甚至归零。
因此,不少有野心的车企选择投入重金自研封闭车机生态,打造专属应用商店和服务,比如华为的鸿蒙座舱、小鹏的Xmart OS、特斯拉的Linux,然而,受限于车载场景的特殊性、用户基数、开发者吸引力等因素,这些自建生态往往沦为投入产出比极低的“数字孤岛”。
以特斯拉为例,不少特斯拉车主就曾表示其车机地图更新缓慢、体验割裂,用户最终仍需依赖手机支架,车企的投入并没有转化为口碑与用户粘性。
图源:小红书
结果就是,用户面临极其碎片化且不稳定的互联体验。不同品牌组合带来不同的功能限制和操作逻辑,学习成本高,一致性差。所谓的“智能座舱”,很多时候只是多个不互通系统的勉强拼凑。
比亚迪提供了一个新思路——拆掉围墙,广邀宾客,各大手机品牌同场共舞。这种“不站队、全兼容”的策略,让用户无需更换手机即可享受无差别互联体验。
比亚迪以手车互联为由打出的“平权”牌,无疑在用户体验层面赢得了重要一战。然而,要将手车互联从一项功能、一个策略真正升级为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仍需直面并跨越两重关键挑战:
挑战一:技术普惠的成本与广度难题
坦白讲,电车通团队有不少人是比亚迪车主,包括我在内,2022年等了半年时间提车宋Plus dmi,那时的价格放在现在可以直接买唐了,但作为用真金白银支持比亚迪的第一代dmi的用户,我们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正反馈”。
说心里没点想法,是自己骗自己。价格背刺倒不说什么,在新能源时代,没有几家车企可以做到不背刺。但是OTA次数真的屈指可数,在我印象中,从22年到如今25年,只OTA了两次,这两次还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更新,连基础哨兵模式,都得求爷爷告奶奶,最后还是没有推送,这才是真正让老车主破防的,钱花得更多,反而得不到更好的体验。
此次OTA未能覆盖老车型,同样暴露了“平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平权”的核心是普惠,但硬件算力、传感器配置、通信模块的差异,使得“全量覆盖”在技术上存在客观门槛。我们理解,但还是希望比亚迪在未来设计中能更好地平衡技术前瞻性与硬件生命周期,或通过创新的软件优化、云服务等方式,最大程度地向下兼容老用户,否则,“平权”可能被解读为“仅限新贵”的伪命题。
诚然,车确实是好车,7万公里没有出过一点故障,但在智能汽车时代,大家都明白,车已经不是“能开就行”的定位了,作为在“蛮荒时代”就陪伴比亚迪崛起的老车主,想多要点,真不过分。
挑战二:生态开放的深度与协同
兼容九大手机品牌是开放的第一步,但“能用”跟“好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不同手机品牌、不同互联协议,必然在使用体验上有所不同,比亚迪车机上能否提供高度一致、无差异化的流畅体验?这需要比亚迪在底层协议对接和车机系统优化上投入巨大精力,避免兼容了却“水土不服”。
另外,比亚迪若想扮演好“生态连接者”这个角色,未来就不能仅限于手机,按友商的说法,必然是“人、车、家”,至于这个概念该如何实现,通过怎样的方式实现,各家战略不同,但从结果来说,从“手机-车机”互联,拓展到与更广泛的IoT设备和第三方应用服务,几乎可以确定是智能座舱的下一条增长曲线。
比亚迪想扮演好“生态连接器”的角色,需要建立更开放的API和标准,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让车真正成为用户智能生活的中心节点,而非仅仅是兼容手机的终端。
当然,饭一步步吃,路一步步走,比亚迪能让各家手机品牌都适配生态,在行业中看已经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了,我们只是看待事物总有点职业病,求毛求疵罢了。但考虑到背后还有个吉利在“摸着比亚迪过河”,多走一步,有备无患。
可以预想的是,比亚迪开了第一枪,后面肯定有不少玩家跟牌,之前比亚迪推出“智驾平权”后,友商的跟进速度极快,这次手车互联,应该也有不少友商在酝酿中了,相信不久就能成为全行业标配,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好事,至少在未来购车时,可以少一个考量因素。
不得不说,在推动行业进步这件事上,比亚迪确实担得起“新能源领导者”这个称号。这一步棋,落子有声,其后续棋局,更值得全行业屏息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