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聚焦地缘政治变化与中国能源安全,深入探讨能源作为国家命脉的战略布局。
节目中,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院长陆如泉指出,我们绝不能关起门来发展能源产业,而应坚持多元化路径,深度融入全球能源体系。这是因为石油天然气产业本身就具有全球化属性。以美国为例,尽管其通过页岩革命实现了能源独立,但本世纪初时,美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与当前中国相近,当时它的能源供应依赖多元渠道——北美地区的墨西哥、加拿大,拉美地区的委内瑞拉,尤其是中东市场。这也是美国与沙特建立起超越普通盟友关系的重要背景,其能源供应体系的多元化特征十分显著。
再看欧洲,其石油天然气资源禀赋不及中国,属于典型的能源短缺地区。这种资源格局催生了壳牌、BP(英国石油公司)等欧洲能源企业的全球化布局,它们从诞生之初就以全球视野开发油气资源,以此破解本土能源短缺难题。例如,壳牌的第一桶金来自印度尼西亚,BP的起步则始于1910年前后的伊朗,两者的国际化历程已延续百年有余。
陆如泉强调,我国当前推进能源进口多元化、拓展多元供应渠道,正是对标国际成熟模式的实践。不过,在此过程中,必须立足中国国情,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
编辑: 陈怡
责编: 张庆